“食育”一词最早是由日本人提出的。1896年,日本著名养生学家石冢左玄在其著作《食物养生法》中提出这个词,他指出“体育智育才育即是食育”。石冢左玄的观点告诉我们,食育,不仅仅是“吃什么、怎么吃”的教育,它可以贯穿于孩子的生活中,体现在日常行为教育的各个方面,食育教育也可以实现体育、智育、才育的目标。
“食育”,是一种基于食物的教育方式,可以包括食物从土地到餐桌再回归土地的过程。
食育主要是让孩子亲自参与完整的种植过程,亲自参与食材的处理、烹饪、餐后收拾等行动,培养自己简单的耕食生活能力,从而让孩子们更清楚地了解食物的来源、增进他们对于食物的选择能力、培养他们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比如,带领孩子们走入田间,让孩子们体验耕种、除草、除虫、采摘、收割这些活动,既能培养他们对农作物的感情,从而对大自然感恩,使他们懂得珍惜粮食、不浪费粮食,另一方面又锻炼了身体。
国际上的“食育”教育现状如何?
其实国际上,已经有很多国家开展了食育工作,其他国家的做法也能给我们诸多启示。
日本
日本学校非常重视对孩子生长发育和体格的锻炼,体现到食物方面,则要求孩子,保证营养平衡的、正常而有规律的饮食生活、食品的安全、慢嚼细咽的饮食习惯。日本人相信,食育就是生命教育,教导孩子真正的食物原味,可以承传对自然的崇敬之心。
日本重视食育的程度已经率先对食育立法,从国家到国民自上而下推进食育,通过政府和民间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活动,使食育理念深入人心。
每年6月是日本的“食育月”,每月19日为“食育日”。 以家庭、学校、地域等为单位在日本全国范围进行普及推广,加强民众对食物营养、食品安全的认识,以及食文化的传承、与环境的调和对食物的感恩之心等。
荷兰
芬兰盛产各种浆果,其简单的料理文化,能更容易融入孩子的基本教育。
操作简单就易于实施,芬兰料理很适合“厨房教养”因为当地料理最大特色就是“简单”,食材选择多是未经加工的食物,烹调方式少有大火快炒或高温油炸。
荷兰式食育,厨房六步骤
1. 布置环境
必须先移除厨房里过度危险的物品
并做好避免脏污的准备
2.进行说明
老师会先在厨房外
跟孩子们简单说明步骤与操作规范
(别在厨房内说明,小孩们易分心失控)
3. 共同预备
老师与孩子一起洗手、准备垫脚的椅子
穿上围兜或旧衣
4.主动示范
老师或家长先示范动作
再由孩子动手
5.检讨回顾
料理完成后
与孩子回顾刚才进行的流程
讨论大家可改进的地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