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艾滋病感染后可能出现持续发热、反复感染、体重下降等症状,需通过抗病毒治疗控制病情。早期识别症状并及时就医是关键。
1. 急性期症状
感染HIV后2-4周可能出现类似流感的症状,包括发热、咽痛、皮疹、关节痛等。这些症状通常持续1-2周自行缓解,容易被误认为普通感冒。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淋巴结肿大,多发生在颈部、腋窝等部位。
2. 无症状期表现
急性期过后进入临床潜伏期,可持续8-10年。此阶段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病毒仍在复制并破坏免疫系统。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直径超过1厘米,持续三个月以上。
3. 典型艾滋病期症状
当CD4细胞计数降至200以下时进入艾滋病期。常见表现包括持续一个月以上的发热、夜间盗汗、慢性腹泻。体重可能在短时间内下降超过10%。口腔可能出现白色念珠菌感染,皮肤出现带状疱疹、真菌感染等机会性感染。女性患者可能出现反复阴道酵母菌感染,常规治疗难以痊愈。
4. 治疗方法
抗病毒治疗是主要手段,常用药物组合包括替诺福韦+拉米夫定+多替拉韦,或阿巴卡韦+拉米夫定+多替拉韦。对于机会性感染需针对性治疗,如复方新诺明预防肺孢子菌肺炎,氟康唑治疗念珠菌感染。营养支持治疗很重要,建议高蛋白饮食如鸡蛋、鱼肉,配合复合维生素补充。
5. 预防与监测
发生高危行为后72小时内可使用阻断药物,连续服用28天。定期检测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建议每3-6个月检查一次。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生食,注意个人卫生。与医生保持密切联系,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女性艾滋病症状具有非特异性,任何持续异常表现都应引起重视。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维持正常免疫功能。规范服药能将病毒载量控制在检测不到的水平,大幅降低传染风险。保持积极心态,现代医学已使艾滋病成为可管理的慢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