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炎和慢性肾炎可通过起病速度、病程长短、症状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区分,关键差异在于前者多为感染后突发,后者进展缓慢且易导致肾功能持续损伤。
1. 起病速度与病程
急性肾炎通常由链球菌感染诱发,起病急骤,症状在1-2周内迅速出现,如血尿、水肿、高血压,多数患者在数月内痊愈。慢性肾炎起病隐匿,病程超过3个月,症状逐渐加重,可能伴随长期蛋白尿或肾功能异常。
2. 症状差异
急性肾炎常见眼睑或下肢水肿、尿液呈茶色或洗肉水样,部分患者有短暂高血压。慢性肾炎早期可能仅表现为疲劳或夜尿增多,后期出现持续水肿、贫血甚至尿毒症症状如皮肤瘙痒。
3. 实验室检查
急性肾炎尿常规显示红细胞管型、补体C3短期下降,血肌酐可短暂升高。慢性肾炎尿蛋白持续阳性,补体C3长期偏低,超声可见肾脏缩小或皮质变薄,血肌酐逐步上升。
4. 治疗方向
急性肾炎需卧床休息,限制盐分摄入,感染期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如阿莫西林),水肿严重时口服呋塞米利尿。慢性肾炎需控制血压(如缬沙坦)、减少蛋白尿(如氯沙坦),晚期需透析或肾移植。
区分两者需结合病史与检查结果,慢性肾炎患者应定期监测肾功能,避免高盐高蛋白饮食,急性肾炎愈后需随访尿常规以防迁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