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与阴虚是中医辨证中的两种基本虚证类型,主要表现为机体阴阳失衡。阳虚症状以畏寒肢冷为主,阴虚症状以潮热盗汗为主。
1、阳虚定义:
阳虚指人体阳气不足,温煦功能减退。典型表现为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小便清长、夜尿频多。男性可能出现阳痿早泄,女性常见月经推迟、痛经。舌象多淡胖有齿痕,脉象沉迟无力。长期阳虚可能诱发慢性腹泻、水肿等病症。
2、阴虚定义:
阴虚指人体阴液亏虚,滋润功能失调。典型症状包括五心烦热、午后潮红、夜间盗汗、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常见眼睛干涩、皮肤干燥脱屑,男性易见遗精,女性多见月经量少、经期提前。舌质红少津,脉象细数。长期阴虚可能引发失眠、耳鸣等并发症。
3、阳虚诱因:
阳虚多与先天禀赋不足、年老体衰、久病耗气有关。长期熬夜、过度劳累、贪凉饮冷会损伤阳气。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肾炎等西医病症在中医辨证中常属阳虚范畴。冬季症状加重是阳虚的典型特点。
4、阴虚诱因:
阴虚常见于热病后期、长期熬夜、情志过极者。辛辣燥热饮食、高温环境作业、更年期激素变化都易耗伤阴液。西医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结核病、糖尿病等疾病过程中常出现阴虚证候。夏季症状加剧是阴虚的显著特征。
5、辨证要点:
阳虚阴虚虽同属虚证,但治疗原则相反。阳虚需温补阳气,常用右归丸、金匮肾气丸;阴虚需滋阴降火,常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临床常见阴阳两虚者,需医师四诊合参。舌脉辨证尤为关键,阳虚者舌淡苔白,阴虚者舌红少苔。
日常调理需注意阳虚者宜食羊肉、桂圆等温补食物,避免生冷;阴虚者宜食银耳、百合等滋阴之品,忌辛辣燥热。适度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养生功法有助于调节阴阳平衡。症状持续或加重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保持规律作息、调和情志是预防阴阳失调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