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对癌症患者的身体伤害程度因人而异,主要与化疗药物种类、剂量、患者体质及基础疾病等因素相关。常见损害包括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肝肾毒性、心脏毒性及神经损伤等。
1、骨髓抑制:
化疗药物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可能增加感染风险,血小板减少可能引发出血倾向,红细胞减少则可能导致贫血。治疗上需定期监测血常规,必要时使用升白细胞药物或输血支持。
2、消化道反应:
化疗常引发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口腔黏膜炎等消化道症状。这些反应与药物刺激消化道黏膜及影响中枢神经有关。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使用止吐药物及口腔护理缓解症状。
3、肝肾毒性:
部分化疗药物需经肝肾代谢,可能造成肝酶升高、肾功能异常。表现为黄疸、尿量改变等症状。治疗期间需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必要时调整药物剂量或使用保肝护肾药物。
4、心脏毒性:
某些化疗药物可能损伤心肌细胞,导致心律失常、心功能下降等心脏问题。高危患者需在化疗前评估心功能,治疗中监测心电图和心脏超声,必要时使用心脏保护药物。
5、神经损伤:
部分化疗药物可引起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手脚麻木、刺痛感或肌肉无力。症状多为暂时性,严重时需调整化疗方案,配合营养神经药物及物理治疗。
化疗期间需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豆制品摄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根据体力状况进行散步、瑜伽等低强度运动,避免过度疲劳。保证充足睡眠,保持口腔清洁,定期监测体温预防感染。心理疏导同样重要,可通过冥想、音乐疗法缓解焦虑情绪。所有治疗措施需在医生指导下个性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