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鱼别称石斑、鲙鱼、黑猫鱼等,生活在海边石头缝隙,素有海中鲤鱼之称,但食用价值和味道均高于鲤鱼,比常见鱼类价格要贵,常见种类有海红斑、老鼠斑、老虎斑、金钱斑等,下面一起来看一看石斑鱼的生活习性吧!
一、暖水鱼类
石斑鱼多栖息于热带及温带海洋,喜栖息在沿岸岛屿附近的岩礁、砂砾、珊瑚礁底质的海区,一般不成群,10~15米深的海底尤其在多岩礁洞穴和珊瑚地带经常多见,栖息水层随水温变化而升降,春夏季分布于水深10~30米处,盛夏季节也会在水深2~3米处出现,秋冬季当水温下降时则游向40~80米较深水域。
二、肉食鱼类
石斑鱼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常以突袭方式捕食底栖甲壳类、各种小型鱼类和头足类,有互相残食现象,尤其在稚幼鱼阶段个体小的常被个体大的吞食,食物以虾、蟹等甲壳类为主,鱼类和软体动物次之,个体小的活跃在浅水域,好动易钓,个体大的喜静卧,深居简出,经常呆在洞穴里或深水域。
三、雌雄同体
石斑鱼为雌雄同体,具有性别转换特征,所有石斑鱼包括常见的红斑、星斑、鼠斑和龙趸等出生的时候都是雌性,成年后才会转为雄性,因此在性腺未成熟之前不易区别出雌雄,其个体总产卵量在7万~100多万粒不等,大型种类有1000万粒,每年从3月起开始产卵,有多次产卵的特性。
四、生存水温
石斑鱼的适温范围为15~34℃,最适水温为22~28℃,水温下降到19℃以下时摄食量明显减少、生长速度减慢,水温降到10℃以下不再捕食死饵,但对活的甲壳类仍能选食,水温下降到7.5℃以下时停止摄食,处于静止不动状态,水温低于5.5℃时出现死亡,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在11~41‰之间都能生存。
五、生长迅速
石斑鱼生长迅速,通常从体长10厘米生长到商品鱼体重500~750克需要16~24个月,如鲑点石斑鱼一年可长到250~300克、二龄鱼体重可达500~600克、三龄鱼体重达800~900克,赤点石斑鱼和青石斑鱼一龄鱼体重达200~250克、二龄鱼体重400~500克、三龄鱼体重达700~800克。
石斑鱼别称石斑、鲙鱼、黑猫鱼等,喜栖息在沿岸岛屿附近的岩礁、砂砾、珊瑚礁底质的海区,素有海中鲤鱼之称,但食用价值和味道均高于鲤鱼,常见种类有海红斑、老鼠斑、老虎斑、金钱斑等,下面一起来看一看石斑鱼吃什么食物吧!
一、食物习性
石斑鱼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常以突袭方式捕食底栖甲壳类、各种小型鱼类和头足类,有互相残食现象,尤其在稚幼鱼阶段个体小的常被个体大的吞食,食物以虾、蟹等甲壳类为主,鱼类和软体动物次之,个体小的活跃在浅水域,好动易钓,个体大的喜静卧,深居简出,经常呆在洞穴里或深水域,不易钓获。
二、摄食规律
石斑鱼的适温范围15~34℃,最适水温22~28℃,水温下降到19℃以下时摄食量明显减少、生长速度减慢,水温降到10℃以下时不再捕食死饵,水温下降到7.5℃以下时停止摄食,水温低于5.5℃时开始死亡,产卵期4~6月,产卵后摄食积极性极高,因此每年6~11月是钓石斑鱼的最佳时间,冬春次之。
三、生活习性
1、暖水鱼类:石斑鱼多栖息于热带及温带海洋,喜栖息在沿岸岛屿附近的岩礁、砂砾、珊瑚礁底质的海区,一般不成群,10~15米深的海底尤其在多岩礁洞穴和珊瑚地带经常多见。
2、肉食性鱼:石斑鱼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常以突袭方式捕食底栖甲壳类、各种小型鱼类、头足类等,食物匮乏时有互相残食现象,尤其在稚幼鱼阶段个体小的常被个体大的吞食。
3、雌雄同体:石斑鱼具有性别转换特征,所有石斑鱼包括常见的红斑、星斑、鼠斑、龙趸等出生的时候都是雌性,成年后才会转换成雄性,因此在性腺未成熟之前不易区别出雌雄。
四、常见种类
1、淡水石斑鱼:淡水石斑鱼原产于中美洲,1988年引入台湾,为台湾南部地区普遍的淡水养殖品种,1996年广东、江西养殖单位从台湾引入,1999年又引入济南市淡水养殖科学研究所。
2、点带石斑鱼:点带石斑鱼是热带中、下层鱼类,喜栖息于岩礁底质海区,性凶猛,喜食鱼、虾、蟹等,饥饿时自相残杀,可生活在盐度11~41‰水域,分布于我国东海、南海等海域。
3、赤点石斑鱼:赤点石斑鱼是暖水性中、下层鱼类,成鱼主要摄食鱼、虾、蟹、贝类等,雌雄同体,雌性先成熟,现已进行人工繁殖,分布于我国台湾、东海、南海及印度、日本等地。
4、青石斑鱼:青石斑鱼是暖水性中、下层鱼类,稚鱼主要摄食浮游生物,成鱼主要摄食鱼、虾、蟹等,雌雄同体,为中国及东南亚浅海养殖对象,分布于我国台湾、东海、南海及日本。
5、斜带石斑鱼:斜带石斑鱼为广盐性鱼类,在头和身体的背部呈棕褐色,有无数橙褐色或红褐色的小点分布在头、身体、鳍条的中部,主要分布于红海,栖息于大陆沿岸和大岛屿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