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患者能否存活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时机决定,早期积极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肝衰竭分为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两类。急性肝衰竭起病急骤,但部分患者通过及时人工肝支持治疗或肝移植可逆转病情。慢性肝衰竭多由肝硬化进展而来,若处于代偿期且无严重并发症,通过抗病毒治疗、营养支持及并发症管理可长期维持肝功能。酒精性肝病导致的肝衰竭在戒酒及综合治疗后也可能获得较好生存期。药物性肝损伤引发的肝衰竭在停用肝毒性药物并接受保肝治疗后有较高恢复概率。
终末期肝衰竭患者出现肝性脑病、顽固性腹水或多器官功能衰竭时预后较差,肝移植是唯一有效治疗手段。合并严重感染、肝肾综合征或凝血功能严重障碍的患者生存率显著降低。先天性代谢性肝病导致的肝衰竭在儿童期发病者往往需要早期肝移植干预。肝癌晚期并发肝衰竭患者生存期通常较短,姑息治疗是主要选择。
肝衰竭患者需严格遵循低蛋白饮食原则,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每公斤体重0.5-0.8克,以植物蛋白为主。限制钠盐摄入有助于控制腹水,每日食盐量不超过3克。适当补充支链氨基酸制剂可改善营养状况。绝对禁酒并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和血氨水平。出现意识改变或消化道出血等紧急症状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