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患者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控制热量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等方式改善病情。主要有控制总热量、限制饱和脂肪、增加优质蛋白、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补充维生素、减少精制糖摄入、适量饮水、避免酒精、规律进餐、分散进食、烹饪方式优化、食物多样化、控制钠盐摄入、增加抗氧化食物、避免油炸食品、适量补充不饱和脂肪酸、定时定量、监测体重变化等建议。
1、控制总热量
每日热量摄入应控制在每公斤体重25-30千卡,肥胖患者需适当减少。建议采用小碗盛饭、细嚼慢咽等方式控制食量,避免暴饮暴食。长期热量超标会导致肝脏脂肪沉积加重,可能诱发脂肪性肝炎。
2、限制饱和脂肪
每日脂肪供能比不超过30%,减少动物油脂、棕榈油等饱和脂肪酸摄入。可选用茶油、橄榄油等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饱和脂肪过量会加重肝脏代谢负担,影响肝细胞功能。
3、增加优质蛋白
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1.2-1.5克/公斤体重,优先选择鱼类、鸡胸肉、豆制品等。蛋白质不足可能导致肝细胞修复受阻,但过量会增加肝肾负担。合并肾功能异常者需调整蛋白摄入量。
4、低升糖指数食物
选择燕麦、糙米等低GI主食,搭配足量蔬菜。高GI食物会引起血糖剧烈波动,促进肝脏脂肪合成。建议每餐蔬菜占比达50%,主食以粗杂粮为主,控制精制碳水化合物摄入。
5、补充维生素
重点补充维生素E、维生素C及B族维生素,可通过深色蔬菜、坚果等获取。维生素缺乏可能影响肝脏解毒功能,但需避免过量补充脂溶性维生素。合并胆汁淤积者需谨慎补充维生素A、D。
脂肪肝患者应建立长期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快速减肥或极端节食。建议每周减重不超过0.5-1公斤,每月进行肝功能复查。可记录每日饮食情况,定期与营养师沟通调整方案。适当配合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每周至少150分钟。出现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