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健康养生的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众;健康素养;危害分析;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2)12(a)-0156-0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以及贫富分化的加剧,公众的身心疾病日益增多,对健康的需求也日益增强。“张悟本事件”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对健康需求的旺盛程度。当公众的健康需求得不到满足时,由于他们健康素养较低,极其容易被“江湖骗子”所蒙蔽。为此,提高公众健康素养,不仅是个人健康问题,更是个需要全社会关注的社会问题。
1健康素养概念的提出
关于“健康素养”概念,文献可追溯到1974年,其内涵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而不断丰富。美国医学会(AMA)把健康素养定义为“在医疗环境下执行基本的阅读和计数等相互影响的一系列能力”[1];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提出的健康素养概念是“个体获得、理解和处理基本的健康信息或服务并做出正确的健康相关的决策的能力”[2];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素养代表着认知和社会技能,这些技能决定了个体具有动机和能力去获得、理解和利用信息,并通过这些途径能够促进和维持健康”[3];2008年1月,我国卫生部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从改善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普及公众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促进国人健康素养水平的提高的角度对健康素养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成为世界上第1份界定公民健康素养的政府文件。综合以上定义,可以认为:健康素养内涵应具4个层次:一是具有健康意识;二是具备健康基本知识;三是具有一种维护自身健康的能力;四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提高自身健康水平的目的。
2低健康素养的表现与危害
2.1低健康素养的表现
目前公布的我国首次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城乡民众健康素养水平普遍偏低,每100人中不到7人具备健康素养[1]。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健康意识较薄弱,对于身体发出的警告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给予足够的重视,并确保自身健康得到保障。二是对于健康的认知存在缺陷且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知晓率偏低,仍旧认为“无病即健康”。三是健康素养低的人群容易养成较为消极的健康行为,例如吸烟、饮酒、滥用抗生素、久坐不起的生活方式。尽管不少公众知道要运动,要限盐、限油,却对具体的做法认识不清或者懒得去做。四是有些人一旦出现健康状况,或者是“病急乱投医”;或者是任其发展,比如,人们在对待高血压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所采取的处理方式问题时,有24.30%的人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这都归因于公众健康认知能力与医疗信息采集能力欠缺。
2.2低健康素养的危害
2.2.1低健康素养可导致民众对自身健康的管理失败 根据Sudore等在1999~2004年间,对2000多位使用英语的老年人进行研究发现,那些低健康素养的老年人比具有健康素养的老年人有较高的死亡率(19.7%vs10.6%)[3]。在美国,低素养人群仅有一半的人了解低血糖的症状,而且他们很少知道血压可以通过控制自身体重来降低,而且低健康素养的老年人要比高健康素养的老年人卧床久坐的可能性更高。在我国每年32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这个数字相当于全世界的1/6。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一类病是完全可防可控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很多患者健康素养水平较低,缺乏一些基本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低健康素养的公众,不仅造成自身健康的管理失败,给自己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而且还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研究表明低健康素养的人群与普通人群相比住院和使用急救服务的比率要更高一些。
2.2.2低健康素养妨碍医患沟通,导致医患矛盾加剧 2007年,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占84.7%的民众对医学与健康信息最感兴趣[3],但是大多数公众承认他们缺乏必要的医学与健康知识。由于医患双方知识信息上的不对称,医患之间不能有效的沟通,在对疾病诊治的认知水平和决策能力上通常会以医方为强势或主动方,患者对自己的权利义务不能充分了解,从而造成医患关系紧张。更为严重的是,一旦出现医疗纠纷,处于劣势的患者,由于缺乏足够的健康素养,不能正确判断产生纠纷原因,寻求恰当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即采取过激的行为,使医患矛盾上升为医患冲突,甚至导致刑事案件的发生。
2.2.3低健康素养加重国家卫生资源的浪费,加剧国家医疗卫生体系发展的不平衡性 由于公众普遍缺乏健康素养,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维护自身健康,一旦出现健康问题,只能求助于国家卫生保障体系,造成各国卫生医疗费用急剧澎涨。研究显示,1998年美国的医疗系统对低健康素养人群的额外支出高达730亿美元[4]。2003年,我国第3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存在着就医方式、选择医院、用药等不合理的行为,人们无论生什么病,都选择“最好的”医院、医生,“最贵的”药,而非“最合适”治疗方式[4],这不仅会增加治疗的费用,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而且加剧城乡之间、大小医院之间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平衡性。总之,健康素养对公众的健康结局、医疗支出及国家的卫生资源分配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2.4低健康素养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引发群体性社会事件 低健康素养还会造成社会危害。如,非典时期我国出现了大规范的抢购板蓝根事件。再如,日本地震导致核泄漏后,一时间美国碘化钾被抢购一空,中国更是上演了轰轰烈烈的“抢盐”闹剧。一些城市的超市、商场、商店的食盐被抢购一空,部分地区还出现了海带、海藻、海鲜等富含碘元素的产品脱销的情况,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不法商贩囤货居奇、哄抬价格的现象,每包1.3元的食盐卖到5元至10元不等[4]。这些群体性社会事件如果处理不当,极易诱发群体性社会冲突,危害社会安全。
3健康素养养成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思考
3.1文化程度与健康素养
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表明,文化程度是影响健康素养的一个重要因素[5],低文化程度的个体往往具有较低健康素养。在医疗环境中,患者低文化程度会妨碍与医生的交流,从而影响医生的诊断;文化程度还会影响个体获取关于自身健康相关的权利和护理方面的关键信息,如低文化程度的慢性病患者不能很好理解关于自己所患疾病治疗和管理的基本信息。反之,文化程度高的人在对治疗方案准确的理解、按照规定服药的信念、对疾病较少的恐慌、阅读瓶子上标签的能力和对医嘱的理解上均优于低文化程度的个体,从而可能更易于采取主动寻求健康知识的行为。但是,这并不表明具有高文化程度的个体就一定具有较高的健康素养[5-8]。显然,文化程度与健康素养的养成呈正相关,但并不具有可逆性。为此,我们应将公众文化程度的提高与个体健康素养养成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起系统的、渐进的学校健康课程体系;同时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医患教育和大众媒体传播等措施,提高公众的健康认知能力,促使公众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3.2政府行为与健康素养
随着科学发展,人类对人体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健康知识也就越来越专业化,加之,国家卫生保健系统的复杂性,使公众提高健康素养难度不断增加,政府有责任担负起开展公众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健康素养的职责。从另一角度说,就是政府行为是影响公众健康素养高低的另一重要因素,公众低健康素养,不再单纯是个人的不足,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9-13]。
为此,首先,政府应鼓励卫生医疗机构与卫生教育机构等利益相关者将健康素养教育纳入日常工作中,开展健康咨询、行为指导、健康管理、健康传播和健康教育工作,切实发挥健康教育的作用;其次,政府应把健康素养普及纳入社会发展规划,建立长期、稳定、有效的机制,确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再次,各级政府要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健全健康教育机构和工作网络,提供规范优质服务,促进城乡居民平等享有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确保全民健康素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最后,针对一些“群体性社会事件”,政府在进行应对性处置的同时,应借机开展相关性健康普及活动,将危机转化为全民普及卫生健康知识的大好时机,例如,针对突如其来的“抢盐风”,政府不仅保证食盐供应,稳定市场,抑制公众恐慌心理;而且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健康知识普及活动。
3.3社会文化与健康素养
前一阶段,网络上有个“段子”流传很广,说是奥巴马访华时将中国文化总结为吃文化。比如谋生叫糊口,岗位叫饭碗,受雇叫混饭,花积蓄叫吃老本等等。尽管“段子”借奥巴马之口博人一笑,却从另一个偏面反映了“吃”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于是,“神医”的一句“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一时间蛊惑了大众,人们怀着美好而简单的愿望,希望就着饭菜就把病防了、身也健了。这两个事例用事实证明了:一是公众的健康素养亟待提高;二是“社会文化”是传承与传播健康素养的重要载体。国内外学者也从不同视角论证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类健康具有泛影响性、累积性、交互作用等特征。
如何充分运用“社会文化”这个载体去提升公众的健康素养呢?一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良好的舆论环境是公众不断增强健康素养助推器[14]。应发挥传媒的宣传效果,借助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开展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活动,使公众在轻松愉快的形式中不知不觉地得到健康知识的灌输。二要倡导一种“让健康走进生活”的新理念。让健康知识走进公众生活,让公众增强健康意识,使公众成为传播健康知识的主体,让健康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参考文献]
[1] 孙浩林,傅华.健康素养研究进展[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0,5(3):225-229.
[2] 高浩宇,王刚,袁媛媛.健康素养的内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1,27(8):616-618.
[3] 邹思梅,方小衡,林德南,等.健康素养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7):537-545.
[4] 刘小娜,常春,孙昕霙.健康素养全球研究概况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展望[J].中国健康教育,2012,28(2):150-153.
[5] 邱心镜.卫生部公布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J].社会与医学,2010,(1):91.
[6] 徐玉洁,周芬,谢红莉.农村居民健康素养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11):1-3.
[7] 孔燕,沈菲飞.健康素养内涵探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3):17-20.
[8]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普研究所.2007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主要结果[R].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
[9] 郭欣,王克安.健康素养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8):590-593.
[10]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102,115,179,181.
[11] 李林,余丰慧.“抢盐风”拷问民众科学素养[J].今日南国,2011,8:13.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R].2009.
[13] 孙琦,陈俊国.健康素养的内涵及影响因素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2):316-317.
关于健康养生的知识范文第2篇
2018年,在各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为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提升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推动健康扶绥建设,根据《“健康广西2030”规划》、《广西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计划(2017-2020年)》、《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关于做好2018年健康素养促进行动的的通知》等要求,我院按照制定的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工作计划的要求,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努力抓好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工作,确保岜盆乡健康素养促进工作正常开展,现将我院2018年开展的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明确工作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健康素养促进工作有关要求和健康素养促进工作会议精神,充分认识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院成立了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领导小组,明确分管领导,并设有职能科室及专职人员负责,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在上级各部门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结合我院实际,制定了详细工作方案,狠抓落实,加强宣传,确保项目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是对我乡辖区居民开展健康素养知识宣传活动,主要讲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合理膳食、避孕节育科学知识等相关知识。共开展3次,覆盖人166人。通过开展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巡讲项目活动,提高了我乡群众的健康知识和健康意识,从而有助于群众的健康行为的形成,提高了我矿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
12月5日,在岜盆街开展“健康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参加活动102人,收到良好效果。通过活动,大多数人都认识到健身的重要性,深知要有一个好身体,必须科学地进行健身。
二、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健康知识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提高人民健康素养,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在相关部门的全力协作下,我院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的宣传和教育:
1、分别在卫生院内门诊输液大厅、候诊厅及各诊室、公卫科健康教育室门口放置多种类宣传资料(健康教育折页、健康教育处方和手册)以方便病人及家属取阅。并在这3处播放音像健康公益广告及科普片,上午播放4小时。目前累计达1258小时。在门诊户外设立两个健康素养宣传栏,并定期更换宣传内容,共10期。宣传资料、音像内容及宣传栏都有《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其中包涵有医疗保健、疾病防治,合理膳食、中医养生等等,向公众普及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宣传健康理念,传授健康知识,使健康理念和健康知识深入人心,以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素养水平。
2、卫生院于2018年11月开展健康素养主题宣传月活动,将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项目等工作有效结合,组织宣传人员深入各村屯,结合入户随访、家庭医生签约、门诊就医等工作,并加强入户、面对面宣传,此宣传月活动共向广大居民散发宣传资料1800余份,合理膳食食谱挂图300余张,广泛宣传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素养66条知识、烟草危害宣传教育、爱滋病知识宣传等,大力传播健康知识,推进健康促进意识,引导健康理念,提高健康素养水平。
三、积极开展健康素养主题宣传活动(重点疾病和重点领域健康教育)
1、开展避孕节育生殖健康宣传。今年11月15日,卫生院在弄洞村姑辽屯开展主题为“爱要负责”避孕药具宣传活动,悬挂横幅2条,活动中共接待11余名群众咨询,免费发放避孕套240余只,发放宣传单118余份,宣传手册50余本,重点进行免费避孕药具知情选择宣传,药具品种及适应人群等,通过此次活动唤起社会青年人和育龄人群对生殖健康问题的关注,增强避孕节育意识,减少非意愿妊娠,提升自我保健能力,提高育龄居民生殖健康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
2、加强科学膳食宣传。提升全民饮食健康科学素养。于今年11月30日上午,卫生院在姑豆社区开展“平衡膳食健康生活”主题宣传活动,通过悬挂条幅1条、开展义诊、设健康咨询点接受群众咨询15人次,发放健康宣传资料208份,宣传了饮食与全身健康的关系,进一步普及科学膳食知识,提倡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深受居民的欢迎。
3、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宣传活动。于今年12月27日上午,卫生院走进岜盆街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宣传活动,通过悬挂“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主题宣传横幅,开展义诊、设健康咨询点接受群众咨询15人,免费测量血压80人次,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158份,广泛宣传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素养66条知识,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及“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普及健康技能。通过此次宣传活动对群众进一步普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传授健康生活技能,增强大众防病保健意识,引导群众树立健康观念,养成健康行为,提高群众健康素养水平,起到促进作用,活动深受居民欢迎。
四、我院不定期对医务工作人员开展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培训如艾滋病防治、计免相关知识培训等;推广健康服务热线,在门诊楼外墙张贴12320卫生计生服务热线和4008085531专业戒烟热线写真版,宣传吸烟危害健康,倡导戒烟。并建立单位微信开展宣传,充分利用单位微信每周至少更新一次健康知识信息,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居民提高健康素养水平。
五、今后工作要求
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我院认真开展健康素养促进工作,对促进岜盆乡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工作起到了积极成效。但也存在不足和困难,多部门合作机制需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提高。辖区人口较多,人员素质不高,健康知识普及率不够高,宣传工作还有待加强。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工作方法、模式创新不够,难以适应现在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工作的需要,今后我们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关于健康养生的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营养科学;健康教育;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51.41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9-1044-03
Influence of Health Educa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KAP of Nutrition/WANG Yun-liang*, SUN Xiang-yun, WAN Xiu-wei, et al.* Physical Education School,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241000), Anhui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knowledge, attitude and pattern (KAP) of behavior to nutr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s well as researching appropriate method for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Totally 2 039 college participants with self-made questionnaire and to analyze the data by SPSS.Results The knowledge of college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ly prompted by the education (with the corresponding score was raised form 31.12±11.38 to 39.85±10.86), so did their attitude and pattern to nutrition(with the corresponding score was raised from 11.62±5.03 to 14.56±6.31). Conclusion The education of health and nutri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KAP greatly; however, it is not enough.
【Key words】 Nutritional sciences; Health education; Health knowledge, attitudes, practice; Comparative study; Students
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中后期,尽管目前大学生的生活水平和营养状况已有较大的改善,但由于营养知识缺乏,不能合理选择和搭配食物,饮食行为不合理,使得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等问题日益突出,甚至影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1-4]。营养健康教育是通过增加营养知识,改善饮食行为,从而达到改善营养状况、提高健康水平的一种有计划的行为。为进一步探讨大学生膳食营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评价营养健康教育的效果,笔者分别于2008年4月和10月对大学生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以及山东师范大学为样本学校,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样,共抽取2 200名本科生为调查对象,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其中安徽师范大学950人,安徽工程科技学院600人,南京师范大学350人,山东师范大学300人。调查回收有效问卷共2 039份,有效回收率为92.68%,其中男性为1 175份(57.63%),女性为864份(42.37%),调查对象年龄为(21.32±1.58)岁。
1.2 方法
1.2.1 营养健康教育 结合大学生特点和在短信(网络)教学平台的留言,针对大学生常见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误区,由专业教师进入课堂,以《营养与健康》[5]为教材,进行讲解和讨论,共安排12次课(每次课为2 h讲解,1 h讨论),共36学时。
1.2.2 问卷调查 使用相同问卷,分别于营养教育实施前和营养教育实施4个月后进行问卷调查,对2次问卷中的各项内容进行对照研究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以评估健康教育的效果。调查以自填式问卷进行,学生当堂完成。问卷是遵循社会学问卷制定的原理和方法[6],根据健康教育知识、态度、行为(KAP)模型[7-8],结合大学生具体情况自行设计,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营养知识(25题50分),营养态度(5题10分)和饮食行为(10题20分)。对营养KAP问卷的评分采用赋值法,营养知识题每题答对得2分,答错或不答得0分;营养态度题和饮食行为题均按答案的顺序A,B,C分别赋值2,1,0分,然后累加各部分的总和,分值越高,说明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越好。为保证调查的信度和效度,所有调查组成员都参加了本项目的培训,调查在1个月内完成。
1.2.3 资料处理 资料收集和整理后,用EpiData 软件输入数据,经过2次输入和逻辑检错后,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本调查吸烟和喝酒的定义参照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的全国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方案中的定义[9]。
2 结果
2.1 教育前后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及总分情况 见表1。
表1 大学生健康教育前后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得分比较(x±s,n=2 039)
教育前后知识态度行为总分
教育前 31.12±11.388.44±2.8611.62±5.0351.39±13.15
教育后 39.85±10.688.87±3.0214.56±6.3163.28±14.40
Z值 25.261.0416.4527.53
P值 0.0000.1490.0000.000
整体来看,健康教育前除态度外,学生其他得分均偏低;而健康教育后学生得分普遍大幅度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教育前后营养KAP得分水平分布 把知识,行为,态度得分分别分为低、中、高3个级别,K16分定义为高。营养健康教育前后K,A,P分及总分在不同得分水平上的人数分布及构成如下。见表2。
表2 教育前后大学生知识态度行为得分水平构成比较(n=2 039,%)
教育前后低知识态度行为总分中知识态度行为总分高知识态度行为总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教育前 37.47**6.08**38.99**37.71**47.8726.4847.1843.6014.6667.4413.8318.69
教育后 12.464.0721.5817.8046.5420.3047.8747.3341.00**75.63**30.55**34.87**
注:*P
2.3 营养健康教育对营养知识的影响 营养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营养知识影响明显,大学生对主要营养知识问题回答正确率在教育后有明显提高。见表3。
表3 大学生对部分营养知识问题的正确回答情况教育前后比较(n=2 039)
营养知识教育前教育后χ2值P值
人体需要哪几类营养素1 450(71.11)1 875(91.96)294.20.000
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921(45.17)1 561(76.56)421.70.000
知晓“平衡膳食宝塔”或《中国居民膳食指南》424(20.79)1 325(64.98)889.20.000
铁的良好食物来源598(29.33)1 549(75.97)889.60.000
钙的良好食物来源1 435(70.38)1 573(77.15)24.10.000
B族维生素的良好食物来源411(20.16)1 243(60.96)704.10.000
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1 412(69.25)1 794(87.98)212.90.000
含胆固醇高的食物1 389(68.12)1 754(86.02)184.90.000
知道什么是膳食平衡485(23.79)1 430(70.13)879.20.000
知道“膳食质量评价”的方法164(8.04)714(35.02)439.10.000
知道什么是“必需氨基酸”413(20.26)1 384(67.88)939.10.000
知道饮食中“谷、豆、奶”搭配的目的209(10.25)1 477(72.44)1 625.80.000
知道一日三餐的能量分配198(9.71)1 224(60.03)1 136.60.000
知道食盐加碘是为了预防什么疾病1 834(89.95)1 944(95.34)43.50.000
注:()内数字为正答率/%。
2.4 营养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营养态度的影响 教育前后,大学生均表现出较为积极的营养态度。但在改正自己不良饮食习惯的态度上,教育后的表现明显优于教育前。见表4。
表4 大学生对营养知识与健康的正向态度健康教育前后比较(n=2 039)
营养态度教育前教育后χ2值P值
营养饮食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1 842(90.34)1 927(94.51)25.30.000
对早餐重要性的认识1 834(89.95)1 880(92.20) 6.10.013
希望了解更多的营养知识1 580(77.49)1 830(89.75) 111.90.000
希望自己的饮食更符合营养学要求1 446(70.92)1 739(85.29) 123.10.000
愿为健康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1 386(67.97)1 643(80.58) 84.80.000
注:()内数字为正向态度率/%。
2.5 营养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饮食行为的影响 健康教育前、后相比,大学生的饮食行为有明显改善。见表5。
表5 大学生饮食行为健康教育前后比较(n=2 039)
饮食行为教育前教育后χ2值P值
有偏食挑食的习惯557(27.32)270(13.24)134.90.000
每天都吃早餐396(19.42)1 086(53.26)504.70.000
经常吸烟、喝酒301(14.76)221(10.84)14.10.001
经常吃宵夜或零食874(42.86)579(28.40)93.10.000
经常吃甜食、咸食或口味重的食物1 550(76.02)950(46.59)372.10.000
喜欢吃油炸食物1 109(54.39)762(37.37)118.90.000
每天都吃奶制品或豆制品876(42.96)1 631(79.99)590.20.000
根据自己的口味或饮食习惯选择食物1 739(85.29)1 332(65.33)218.40.000
选择食物时能考虑食物的营养价值408(20.01)1 351(66.26)899.00.000
给予家人或朋友膳食指导216(10.59)634(31.09)259.70.000
注:()内数字为报告率/%。
3 讨论
研究表明,许多人患营养不良并非是因为贫困,而是由于缺乏营养健康知识导致不健康的饮食行为所造成的[10-11]。而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又与许多慢性疾病有关[8]。因此,在大学生中普及营养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对改善大学生的营养状况和日后养成良好的膳食行为和生活习惯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调查发现,实施健康教育前,大学生营养知识普遍缺乏,尤其对一些营养学常识性的知识了解不多,超出1/3的学生得分低于30分,低于以往的研究结果[12-13],可能与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为非医学类大学生有关,他们没有学习过营养学相关知识,也没有学习过医学课程。但是实施健康教育后,其营养知识水平明显提高。说明系统教学在提高学生营养知识水平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发现,教学后仍有少数学生营养知识问题的回答正确率较低,如膳食评价方法以及一日三餐能量的安排与计算等。提示单纯的营养教学可能存在某些缺陷,应该在教学形式、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调查显示,教育前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营养态度和较强的求知欲望,教育后学生的营养态度有了进一步转变,希望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更多、更全面的营养知识,希望自己的饮食更符合营养学要求,愿意为提高自己的身体健康去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调查结果显示,实施教育前,许多人虽然具有积极地营养态度,但没有相应的健康饮食行为。如多数学生在选择食物时是根据自己的口味或饮食习惯(85.29%),考虑食物的营养价值而选择食物的仅占20.01%。此外,存在偏食、挑食、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这一方面可能与营养健康知识不够有关,也可能与传统的饮食习惯、经济水平等因素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实施健康教育后,学生选择食物时考虑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健康因素的比例大大增加(66.26%),与健康教育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般说来,营养态度和行为与其营养知识呈正相关,提高营养知识水平可以影响其营养态度,进而引导他们采取正确的饮食行为[14]。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在教学后仍存在不良膳食行为,如有1/3的人选择食物很少考虑营养价值和健康因素等,说明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营养知识,也能够转变为积极的态度,却难以应用到健康的行为中去。提示营养健康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工作,要使大学生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采取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膳食习惯,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完全做到的。应该加大健康教育的力度,保持其长期性和有效性,使学生了解平衡膳食、合理营养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有效地干预大学生的膳食行为。另外,在对大学生进行营养健康教育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需求,设计教学内容,不仅要传授关于食物选择会影响人体健康的正确信息,更要引导他们将营养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去,改变他们的饮食行为,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以利于大学生的健康。
4 参考文献
[1] 孙怡,徐田芹.山东某高校学生膳食及营养状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6,27(9):784-785.
[2] 王平,王勤.中国大学生常见健康问题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4,27(1):75-77.
[3] 孙翔云,王运良.大学生健康教育状况调查.中国健康教育,2006,22(6):442-444.
[4] 李素景,朱惠兰,贾瑞珍,等.大学生营养健康教育调查分析.2007,4(4):50-51,70.
[5] 王运良,吴峰,孙翔云.营养与健康.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132-145.
[6] 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3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107-132.
[7] 黄敬亨.健康教育学.2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85-90.
[8] TAMIR D, WEINSTEIN R, DAYAN I, et al. Health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practice (KAP): A basis for health promotion policy in Israel. Public Health Rev, 2001,29(2-4):145.
[9] 李鲁,冯学山,李宁秀,等.社会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8-136.
[10]侯彦喜.大学生的营养与营养教育.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3):58-60.
[11]陈萍萍,王旗,崔玲玲,等.郑州某技术学院医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调查.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41(6):1089-1092.
[12]王素芳,高永清,宋玉梅,等.安徽医科大学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2,23(5):401-402.
[13]朱明元,黄忆明,方继,等.医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实用预防医学,2002,9(5):465-467.
[14]王运良,孙翔云,万修伟,等.大学生2039名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25-26,29.
关于健康养生的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健康传播;媒体人;健康素养
健康关系到个人、家庭与社会的切身利益,并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密切相关。健康素养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报告把提高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到2020年,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而健康传播是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公民健康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专业的健康传播者——各种媒体中的健康信息的采写者、健康知识的选择者与把关者的健康素养状况如何,对普及健康知识、提高社会大众的健康意识与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健康传播作为大众传播的一个分支,有自己的传播规律与专业特性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是包括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健康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一个独特领域,它是一种将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的健康知识,并通过受众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一个社区或国家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为目的的行为。
健康传播可以通过人们熟知的四种传播方式,即自我个体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在不同的层面上,通过不同的传播层次向不同的受众进行传播。由于大众传媒自身的特点,其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优势,使其长期以来成为我国健康传播的主要渠道。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的大众传媒,以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健康传播事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面向社会大众的健康传播也主要是通过这些专门的传播媒介与传媒人来实施的。由于这些传播媒介属于专门的传播机构所拥有,其从事健康传播的人员是专业的媒体工作者。因此,健康传播的效果如何直接与这些传播媒介的从业者密切相关。
同时,健康传播又有其独自的特点和规律,它传播的内容专业性强,对传播者的素质要求较高。有研究显示,与专业化的健康组织相比,大众传播媒介的健康传播效果没有优势,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传播者自身的健康素养不同造成的。作为健康知识与信息的传播者和把关人,专业媒体人自身的健康意识与健康素养如何,不仅直接影响着其对健康新闻信息和知识的判断与选择,更直接影响健康传播的效果。因此,从事健康传播的媒体人不仅应具备传播学方面的素质,具备应有的新闻敏感、新闻意识,还应该具备基本的健康素养,掌握一定的医疗卫生知识,熟悉社会学、行为科学、健康教育学和公共政策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如此,才能在健康传播的实践中得心应手,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复杂的传播环境,需要从事健康传播的媒体人具备一定的健康素养
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健康传播的技术手段与传播环境正在发生急遽变化,互联网作为当代小小地球村的联系纽带,它的普及使健康传播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当今,打着养生保健旗号开展虚假宣传的情景不仅在互联网上泛滥,在广播电视以及平面媒体上也随处可见。在相对发达的城市公共场所,比如城市街头、公园等公共场所,宾馆、写字楼与住宅楼的电梯内,医院的候诊大厅、门诊及住院部的走廊内,火车站、飞机场、宾馆等场所的大厅内,到处都可以看到这些所谓的“分众传媒”安装的视频播放设备。这些传播设备中播出的有关健康方面的知识和信息是否科学?可信度怎样?其把关人的健康知识和健康意识直接影响着信息的选择,也影响着社会公众获得正确知识的可及性。
2010年,在我国的养生保健领域出现了一个“东方夜谈”——吃绿豆能治病。所谓的“京城名医”张悟本,以其《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一书,在短短半年畅销100万本的现象震惊国人,成为轰动一时的“张悟本现象”。生病不求医,吃绿豆、生吃茄子能治病的虚假信息充斥在各个媒体中,出版商在报纸、电台、电视上的大肆渲染,不仅出现了所谓科普图书的惊人畅销,也使得这位“京城名医”的门诊号升至2000元,并排到了2012年。在这一事件中,不同媒体有意无意地扮演了助推剂的角色,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细细想来,造成媒体争相报道的原因除了盲目的跟风外,媒体人缺乏基本的健康素养应该是不可回避的因素。
轰动一时的“张悟本现象”在政府的追查中销声匿迹了,但当今一些媒体上充斥的所谓健康广告依然不少。一些号称有奇特效果的减肥药、一贴就灵的近视药物、治疗糖尿病的保健品、治愈癌症的药物,以及无痛人流术等充斥在大小报纸的版面,夸张刺耳的声音从电台里传出……不分时间、不分场合、强霸受众耳目的虚假广告引起读者的厌恶和憎恨,有网民甚至建议某广播电台更名为减肥电台、人流电台。这不仅是公众对媒体人的讽刺,更是给从事健康传播的媒体人敲响了警钟。
在社会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复杂的传播环境使健康传播信息的选择更加困难,媒体人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健康素养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与大量虚假的健康信息相比,健康传播者自身的健康意识也制约着健康传播的效果。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健康传播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目的的原因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健康传播者目前选择的健康传播内容,大多局限在传统意义上的身体生理健康的层面,没有实现向现代意义上健康新观念的转变;其次,传播本身就不健康,或基于营销需要,或缘于自身的利益需求,因此需要传播主体从更高层面上对健康进行系统的认识;再次,对健康传播的客体认识不清,没有对不同受众进行合理的划分和研究,也使传播的针对性不强。
只有具备一定的健康素养,才能辨别社会上流行的各种与人类疾病和健康相关信息的真伪。因此,媒体人只有具备一定的健康素养,才能避免一个又一个“张悟本现象”的发生,也才会把健康传播带入一个以受众为中心、关注全面健康的崭新时代。
从事健康传播的媒体人需要具备的基本健康素养
卫生部于2007年初着手制定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组织全国百余位医药卫生各个领域专家,围绕现阶段健康相关知识、态度和生活方式,召开数十次研讨会,反复研究、反复筛选,最后选定了中国公民必须掌握的66条健康素养要点,并于2008年初以卫生部第3号公告的形式公之于众。66条健康素养的要点包括“健康的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基本技能”等三方面的内容。
对于普通公民来讲,能够熟悉掌握66条健康素养要点是衡量一个人健康素养水平的标志。据统计,我国人民健康素养的具备率为6.48%,专家解释说此百分比表示100人中只有6.48个人对66条健康素养要点的掌握率在80%以上。因此,对于一个大量接触健康相关信息并选择性地向社会大众传播的媒体从业者,拥有基本的健康素养知识是必需的,掌握66条健康素养要点应该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在此之上,要想真正成为时代需求的健康传播者,从事健康传播的媒体人还应首先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了解人类疾病的变化以及医学模式转变的大趋势,认识影响当今人类健康的各种危险因素,以及国家与地方的医疗卫生政策等。只有具备这些知识,才能对政府的卫生工作政策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对整个卫生健康事业的大方向有个准确的把握,对社会人群的健康需求有全面的把握。另外,应了解影响当今社会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对不同类别的疾病有一定的了解,熟悉某类疾病有何基本特征,其影响人群、发病规律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健康传播的把关人,对浩瀚如海的健康信息进行科学正确的选择,进而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提供相应的健康信息与健康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谱发生了重大改变。虽然一些传统的传染性疾病已经被逐步消灭,但并不是所有的传染病都远离了人群,与此同时,新的传染性疾病还在不断出现。与人类疾病谱的改变相适应,传统的纯生物医学模式已经被“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取代,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模式也发生了改变,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了以健康为中心。医学科学已从单纯的技术服务发展为技术服务与知识服务并重,健康传播也应在内容上实现从“提供生物医学知识”到“促进行为改变”的重大转变。因此,从事健康传播的媒体人也应该适应这些改变,主动承担起服务社会大众健康需求的责任。
为了适应健康传播的需要,媒体人应通过不同的方式有意识地加强自身的健康素养
由于新闻学与医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科领域,而健康传播所需要的是一个既懂得传播学理论又熟悉医学卫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其交叉学科的特点非常明显,因此,不是医学背景的媒体人在从事健康传播时,一定要主动学习医学卫生知识。首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到医学院校选修相关课程,也可以选择一些专业教材进行自学。笔者是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在从事健康传播的过程中,学习了高等医学院校预防医学的所有教材,对预防医学、传染病、环境卫生、营养卫生、卫生统计等专业知识有了较好的认识,在实际的采编工作中受益匪浅。
其次,在实际的采编工作中,要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学习医疗卫生知识。从事医学卫生报道的编辑记者都会应邀参加相关的学术活动,这些学术活动给媒体人提供了很好的学习专业知识的机会。因此,媒体人要善于利用会议,把参加会议作为提高自身健康知识的重要途径,不要如蜻蜓点水一般,到会场拿个新闻通发稿就走。认真利用学术会议不仅可以快速提升自己对医疗卫生领域不同专业的认识,还可以获取在其他采访活动中难以获得的专业资料,为自己进行深度报道或者以后的相关报道提供参考。
关于健康养生的知识范文第5篇
情境教学是生物课程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展开对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时同样可以在情境教学中将其逐渐得以渗透。教师可以通过对生活化的教学场景与教学情境的构建来丰富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领会,尤其是学习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将这些内容渗透到生活实例中,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出发来展开对这部分内容的应用与实践。这种教学方法既灵活,又非常易于被学生理解与接收。不仅如此,这种教学模式还能够让学生从科学的角度来解读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而引导他们逐渐养成更为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在给学生讲解“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为自己制订三餐,制订时要确保营养的均衡。学生通过为自己制订营养三餐,就可以直接了解到为自己设计的食物营养是否全面,认识到合理搭配饮食的重要性。教师在学生制订出三餐营养食谱之后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告诉学生这些食物是怎么被身体所吸收的,这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够让学生意识到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的重要性。很多生物课程的教学情境中都可以合理地渗透对营养健康的教育,教师对于教学过程要有更为合理的设计,这样才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二、探究教学渗透营养健康教育
探究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问题分析能力都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在探究式教学的展开过程中同样可以合理地渗透营养健康教育。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些值得探讨的学习任务,让大家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展开对问题的探究。这不仅能够借助集体的智慧更好地展开对某些问题的分析,这也能够帮助大家深化对于一些知识点的理解与领会。更为重要的是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意识到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在生物课堂上渗透营养健康知识,教师可以结合所讲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一些关于营养健康的探讨问题,让学生首先展开独立思考,随后再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探究,最后得出问题探讨的结论。例如,在讲解“细胞癌变”这一生物学知识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设置,在讲解知识之前向学生提出问题:癌细胞和非癌细胞有什么区别,在生活中有哪些不良习惯容易导致细胞癌变?学生为了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就会自觉地寻找答案,并和同学进行讨论。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对细胞癌变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不仅如此,他们还会非常直观地认识到健康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认识到均衡的营养与饮食可以起到的积极作用。
三、案例教学渗透营养健康教育
营养健康的相关知识还可以透过案例教学的形式得以渗透,这种形式在实际教学中也有着很好的实践性。在生物课堂上,教师会引导学生展开很多案例分析,很多重要的知识点都是透过案例的形式来增强学生的领会。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有意识地给学生们渗透营养健康的相关理念,要让学生对平时生活中的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引起重视,同时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营养健康教育并不仅仅是要让学生们学到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这些知识与理念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与行为中,这样才能发挥知识的价值。例如,在讲解“细胞中的糖类和脂类”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把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肥胖现象和超重现象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肥胖疾病是和饮食有关系的。此外,也要让学生们意识到现在的青少年女孩用节食的方法来减肥是不好的,我们应该合理膳食,并配合适当的运动,这才是健康的减肥方式。又如,在学习“细胞中的无机物”这一生物知识时,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人在没有水的情况下只能活三天,而在没有进食的情况下却可以活二十天?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通过学习,会认识到喝水的重要性,进而养成爱喝水的习惯。这些教学案例不仅和生活联系十分紧密,这些也都是学生们十分关心与关注的话题。透过这种教学形式不仅能够深化学生的健康意识,很多营养健康的知识也会在学生的头脑中更为深化,这对于实际教学过程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