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脱发可能由遗传因素、雄激素水平异常、皮脂分泌过剩、毛囊微小化及炎症反应等原因引起。
1、遗传因素:
约70%的脂溢性脱发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史,主要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相关。特定基因如AR基因变异可导致毛囊对雄激素敏感性增加,表现为前额及头顶部毛发逐渐稀疏。此类脱发通常从青春期后开始显现,男性表现为发际线后移,女性则以头顶毛发弥漫性减少为主。
2、雄激素异常:
体内二氢睾酮水平升高是核心诱因,该物质由睾酮经5α-还原酶转化而成。过量二氢睾酮会缩短毛囊生长期,使毛囊逐渐萎缩退化。部分女性患者可能伴随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表现为脱发同时伴有痤疮、多毛等症状。
3、皮脂分泌过剩:
皮脂腺功能亢进导致头皮油脂过多,形成马拉色菌过度繁殖的微环境。大量皮脂氧化分解产生的游离脂肪酸会刺激毛囊,引发毛囊周围纤维化。患者常见头皮油腻、瘙痒,枕巾或帽子内衬可见明显油渍。
4、毛囊微小化:
持续雄激素刺激使毛囊周期紊乱,生长期缩短而休止期延长。毛囊直径逐渐缩小,终毛逐渐转变为毳毛,临床表现为毛发变细软、密度降低。头皮镜下可见毛囊单位中毛发数量减少,部分毛囊口消失。
5、炎症反应:
局部免疫异常引发毛囊周围淋巴细胞浸润,释放肿瘤坏死因子等促炎因子。慢性炎症导致毛囊干细胞微环境破坏,影响毛发再生能力。患者可能伴随头皮红斑、鳞屑等脂溢性皮炎表现。
日常需避免高糖高脂饮食,减少奶制品摄入以防刺激皮脂分泌。选用含酮康唑的药用洗剂每周清洗2-3次,水温控制在38℃以下。梳发时避免用力拉扯,可选择宽齿木梳减少静电损伤。保证每日7小时睡眠,适度进行慢跑、瑜伽等有氧运动调节激素水平。若脱发区域持续扩大或伴有明显红肿疼痛,需及时至皮肤科进行毛囊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