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是金,午餐是银,晚餐是铜;早餐吃得像国王,午餐吃得像平民,晚餐吃得像乞丐;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
类似的话你一定听过不少。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早餐的重要性,却少有人关注到底应该几点吃。
近日,发表在2021年美国内分泌学会年会(ENDO 2021)上的一项研究显示:
在8:30之前开始吃早餐的人,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抵抗程度均较低,这或许可以降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8点半前吃早餐,糖尿病风险更低
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10575名参与全国健康和营养调查的成年人数据,根据他们每天摄入食物的总时长,将其分为三组:每天进食控制在10小时以内、10~13小时和超过13小时。
随后,研究人员又根据参试者进餐的开始时间(上午8:30之前或之后),创建了6个组。
通过数据分析,研究团队明确了进餐时间与空腹血糖水平、胰岛素抵抗之间的相关性,具体来说:
较早进食与较低的血糖水平有关;
进食间隔时间越短,胰岛素抵抗水平越高;
在所有组中,在上午8:30之前进食的参试者,胰岛素抵抗水平都较低。
胰岛素抵抗,指的是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减弱。有胰岛素抵抗的人,往往有更高的风险发展为2型糖尿病。美国西北大学医学博士 Ali说:"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进餐开始的时间与代谢指标的关系,比进餐持续的时间更为密切。"
研究提示我们,无论你每天几点停止进食,第一餐开始的时间最好不要晚于8:30。只需将早餐时间提前一点,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进餐时间”左右你的健康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教授李文慧表示,进餐时间无形中会影响机体的代谢水平。
既往研究显示,早餐和晚餐间隔12小时,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
国外研究发现,“间歇性断食”将进食时间压缩在白天较早时间,能够使饥饿感、进食量降低;体重、体脂降低;还利于降低葡萄糖和胰岛素水平,提升胰岛素敏感性。
前一天晚上六点前吃晚饭,隔天早上六点后再吃早饭,就做到了12小时的间歇性断食。
早餐时间过晚,会延迟身体启动的新陈代谢功能。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于康表示,早餐时间最好安排在7~8点,此时食欲最旺盛,且符合人体的生物节律。
午餐和晚餐的具体时间,可以根据工作起居而定,但两餐的时间间隔在4~6个小时为宜。
晚餐后10小时,血里的脂肪酸水平才能归于空腹状态。较晚吃晚餐,会使第二天早晨进餐前血糖和血脂,还没有来得及恢复到空腹状态,就跟第二天早餐引起的血糖升高叠加到一起,容易引起糖脂代谢异常。
从内分泌和消化角度考虑,晚餐最佳进食时间是下午5~7点,最好别超过7点。
如果你时间不允许,也不要太接近睡眠时间吃晚饭,同时吃得越晚,吃得越少。
最好能做到三餐时间固定,如果来不及吃某一餐,建议大家在办公室或包里准备一些食物,比如巴旦木、牛奶、酸奶等营养价值比较高的零食,饼干、蛋糕等高热量低营养的甜食则不适合。
没时间吃饭,也不要一直饿着,否则不但可能导致低血糖,消化道分泌消化液的能力也会发生紊乱。
一顿合格的早餐什么样?
事实上,吃好早餐不仅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还有研究显示,这对降低全身炎症水平,促进心血管健康,降低脑出血风险也有好处。
早餐不仅要按时吃,还要吃好、吃对,这样才能将健康效益最大化。
一顿完美的早餐,需要包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卵磷脂、维生素及矿物质。
根据以上原则,推荐两款活力早餐:
1杯牛奶+1个鸡蛋+2片全麦面包+1个西红柿
1杯豆浆+1个烧饼夹牛肉生菜+1小把坚果(核桃、松子等)
如面包、馒头、杂粮粥等主食。碳水化合物可直接转换成脑部必需的“燃料”——葡萄糖,支援大脑做每一件事,如思考、记忆、解决问题。
早餐中最好加入燕麦、红薯等粗粮,还可提供B族维生素,有利于大脑能量代谢。
如肉、鱼、牛奶等。可使血糖缓慢上升后维持稳定。蛋白质中的酪氨酸还能促进身体分泌多巴胺、肾上腺素,让人的思考变得敏锐。
如鸡蛋、豆制品等。卵磷脂被消化吸收后释放出胆碱,进而合成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可以促进和改善神经系统功能。
如新鲜果蔬。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大脑必需的“建筑材料”,植物化学物能对抗自由基对大脑的损害,保护记忆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