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窦炎确诊需进行鼻内镜检查、鼻窦CT扫描、鼻腔分泌物培养、过敏原检测及嗅觉功能测试五项核心检查。
1、鼻内镜检查:
通过纤维内镜直接观察鼻腔和鼻窦开口情况,可发现黏膜水肿、息肉形成或脓性分泌物等典型病变。该检查能直观判断病变范围,对中鼻道、筛窦等隐蔽区域评估具有不可替代性,检查过程需配合表面麻醉。
2、鼻窦CT扫描:
冠状位和轴位CT能清晰显示鼻窦解剖结构异常与炎症范围,可鉴别黏膜增厚、液平面、骨质破坏等特征性改变。薄层扫描对额窦、蝶窦等深部窦腔显示效果更佳,是制定手术方案的重要依据,但需注意儿童患者应控制辐射剂量。
3、分泌物培养:
经鼻内镜获取脓性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可明确致病微生物种类。常见病原体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对指导抗生素选择有决定性作用,采样前应避免使用抗菌药物干扰结果。
4、过敏原检测:
通过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排查变态反应因素。尘螨、花粉、霉菌等过敏原可能加重黏膜炎症反应,合并变应性鼻炎者需同步进行脱敏治疗,检测前需停用抗组胺药至少3天。
5、嗅觉功能测试:
采用标准嗅棒或嗅觉识别量表评估嗅觉减退程度。慢性炎症导致嗅区黏膜损伤时可引发嗅觉障碍,定量测试能客观反映病情严重度,需注意与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嗅觉丧失相鉴别。
确诊慢性鼻窦炎后,日常需保持鼻腔湿润,可使用生理盐水冲洗清除分泌物;避免接触冷空气及刺激性气体,冬季佩戴口罩防护;饮食宜清淡,限制乳制品摄入以减少黏液分泌;适度有氧运动如游泳可改善鼻腔通气,但需避免跳水等可能引发鼻窦压力变化的动作。合并鼻息肉或药物治疗无效者应及时评估手术指征,术后需定期复查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