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产伤口疼痛一般持续7-14天,实际恢复时间受到伤口护理、个体差异、感染控制、活动强度、心理状态等因素影响。缓解疼痛的方法主要有镇痛药物应用、物理疗法干预、体位调整护理、心理疏导支持、中医外治疗法
1、镇痛药物应用:
术后医生会根据疼痛程度开具镇痛药物,常用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严重疼痛可能使用阿片类药物。药物需严格遵医嘱使用,避免自行增减剂量。哺乳期产妇用药需特别注意药物安全性。
2、物理疗法干预:
术后24小时后可开始低频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伤口愈合后期可采用红外线照射等理疗方式。物理治疗需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温度过高或治疗过早影响伤口愈合。
3、体位调整护理:
术后建议采用30度半卧位休息,减轻腹部张力。翻身或起床时用手按压伤口部位,使用腹带提供支撑。避免突然咳嗽、打喷嚏等增加腹压的动作,必要时可抱枕加压腹部。
4、心理疏导支持:
疼痛感受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可通过正念呼吸训练、音乐疗法等方式缓解焦虑。家属应给予充分情感支持,帮助产妇建立积极康复信念,降低对疼痛的敏感度。
5、中医外治疗法:
伤口愈合后可采用艾灸足三里穴位,促进气血运行。中药外敷需谨慎选择成分,避免刺激伤口。推拿按摩应避开伤口部位,重点放松腰背部肌肉群。
剖腹产术后饮食应注重高蛋白、高维生素摄入,推荐鲫鱼汤、蒸蛋羹等易消化食物,每天保证2000毫升水分摄入。活动方面建议术后6小时开始床上翻身,24小时后尝试床边坐起,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伤口护理需保持敷料干燥清洁,淋浴时使用防水敷料保护,观察有无红肿渗液等感染征兆。情绪管理可通过母婴早接触、亲子互动等方式增强康复信心,睡眠时选择侧卧微屈膝体位减轻腹部牵拉感。恢复期间避免提重物、剧烈运动等增加腹压行为,定期随访评估伤口愈合情况。